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假性地震不要怕

假性地震,也稱為“心因性震顫”或“心理震顫”,指的是在沒有實際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個體錯覺自己感受到了地震。這種現象通常與心理因素有關,比如極度焦慮、壓力或恐懼。

鏡新聞採訪20240403花蓮地震 假性地震

 

假性地震不要怕

 

 【楊聰財專欄】

         會產生假性地震,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在重大的天災人禍之後,會擔心害怕再發生災難,所以腦裏面情緒系統(又稱為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又稱為危險警報中樞)很容易亂放電,對於風吹草動,猶如驚弓之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會產生杯弓蛇影的錯覺現象!

 

#問題1.造成假性地震的原因為何

在發生嚴重地震後,人們常常會感覺到地震似乎一直在發生,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1. 餘震:大地震後,常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地震,稱為餘震。餘震可以持續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尤其是在地震後的初期,餘震較為頻繁,這讓人有地震一直在發生的感覺。

 

2. 心理影響:經歷過嚴重地震的人,可能會因為恐懼、焦慮或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而更加敏感於地震。即使是微小的震動或其他類似震動的感覺(例如大型車輛經過時產生的震動),也可能被誤認為是地震。

 

3. 地殼調整:大地震後,地殼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和重新定位,期間可能會發生較小的地震活動,這也會給人地震不斷發生的感覺。

 

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就會讓人在經歷過一次大地震後,有一段時間會不斷感覺到地震似乎在發生。

 

#問題2.該如何察覺自己有假性地震有何特別的症狀好發族群有誰

假性地震,也稱為心因性震顫心理震顫,指的是在沒有實際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個體錯覺自己感受到了地震。這種現象通常與心理因素有關,比如極度焦慮、壓力或恐懼。

 

A=如何察覺:

1. 缺乏外部證據:查看周圍環境是否有其他人或物品也有相同的反應,或者查看地震報告和新聞是否確認了地震。

 

2. 情緒狀態:若在經歷假性地震時,自身正處於高度焦慮、壓力或恐懼的情緒狀態,這可能是一個徵兆。

 

3. 重複發生:若多次感受到地震而周圍環境和他人未有相應反應,可能是假性地震。

 

B=特別的症狀:

1. 焦慮和恐慌:在感覺地震時可能伴隨著強烈的焦慮或恐慌感。

 

2. 身體症狀:如頭暈、心悸、震顫等,可能與心因性反應有關,而非實際的物理震動所致。

 

3. 認知失調:對於環境的感知可能會出現偏差,例如錯誤地感覺到周圍環境在晃動。

 

C=好發族群:

1. 極度焦慮或有恐慌症者:對於有焦慮症或恐慌症的人來說,更可能出現假性地震的感覺。

 

2. 經歷過真實地震的人:曾經經歷過地震並對此有心理創傷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不存在的震動。

 

3. 壓力大的人群:長期處於壓力或緊張狀態的人,也可能出現類似的錯覺。

 

D=應對方法:

1. 心理咨詢: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幫助,了解自身的焦慮或恐懼源頭,並學習應對策略。

 

2. 放鬆技巧:學習和實踐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幫助減輕焦慮和壓力。

 

3. 正確的資訊:在感到不安時,查證相關的地震報告和新聞,以獲取正確的信息,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注意,如果你經常感到這種無實際地震的震動感,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諮詢。

 

#問題3.若患有假性地震,該如何治療

假性地震,或稱為心理性地震,通常不是物理現象,而是由於個人的心理狀態或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的感覺。治療此類情況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1. 心理評估:首先需要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評估來確定個體經歷假性地震的根本原因。這可能包括焦慮、壓力、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等因素。

 

2.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個體識別和改變導致這種感覺的負面思維和行為模式。對於與特定創傷相關的情況,創傷聚焦的CBTEMDR(眼動去敏感和再處理療法)可能特別有用。

 

3. 放鬆技巧:教授個體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和進行性肌肉放鬆等,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和壓力,進而減少或消除假性地震的體驗。

 

4. 生活方式調整: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選擇,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以增強整體心理健康。

 

5. 社會支持:增強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參加支持小組或與信任的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可以提供額外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並且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是非常重要的。治療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且每個人的反應和恢復進度各不相同,因此保持耐心並與治療提供者密切合作是關鍵。